改善疼痛、阻断恶化!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景良好!
发布日期:2024-06-20

根据搜狐网的报道,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曾报道过一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11年的秦女士,在通过各种方法治疗无果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了干细胞疗法,没想到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在干细胞疗法结束两年后,摆脱了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束缚,如愿当上了妈妈。

在我国,约有1.22亿患者饱受各种关节炎的痛苦,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而这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可不是普通的关节炎性病变,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早期主要影响滑膜关节,但最终会扩散到肺部、血管和身体其他部位。

IMG_257

央视报道,关节炎已不仅是“老年病”,发病日趋年轻化

直到如今,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未达到临床缓解的病人仍超80%,可见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愈难度,给临床带来了极大挑战,临床急需新的治疗方案来缓解疾病进展。

作为自免病的一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干细胞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自免病中均安全有效。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和软骨的能力,可修复受损组织,同时具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促炎因子,减轻炎性反应,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些研究中也展现出了良好效果,有望成为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新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医学的一大难题

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滑膜炎症、进行性关节和骨质破坏,从而导致关节肿痛、晨僵、关节骨质受损、关节畸形等表现。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病变后期甚至有致残的风险,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它常发生于指、腕处,除了疼痛,长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如不及时控制病情甚至会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关节畸形,还可侵犯皮肤、眼睛、肺、心脏、肾脏、唾液腺、神经组织、骨髓血管等组织器官,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危害生命。

IMG_258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X光片下可见畸形的关节病变

40到60岁女性更是最大受害者,临床发病率约是男性的3倍!RA虽不致命,但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以下是常见的主要危害:

1、影响关节功能:急性期患者可出现关节肿痛、晨僵,影响日常生活。病程日久,尤其未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关节出现破坏、畸形、固定,导致患者残疾,失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2、系统损害:RA并发心、肺、眼、肾、神经系统等损害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使病情复杂化,增加医疗费用。

3、增加感染发生率:RA患者常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使用后患者可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各类感染,影响生活质量。

4、增加死亡率:研究显示,RA患者的预期寿命中位数低于对照人群。感染、肾病、呼吸衰竭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RA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该病是一种Th17驱动的疾病,Th17/Treg失衡是RA的关键因素。同时,RA中M1/M2巨噬细胞比率大于1,与较高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更多的破骨细胞相关,而破骨细胞在骨吸收和关节破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滑膜炎是RA最早的、最主要的病变,当炎症反复作用转为慢性时,关节软骨与滑膜接触部位开始发生小灶状坏死,滑膜内肉芽组织形成血管翳伸展到软骨表面,晚期关节面有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粘连,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后经骨化发展成骨性强直。

IMG_259

 类风湿关节炎体检中常见异常指标

目前,RA的治疗还没有特别好的方案,即使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也只是阶段性或一定程度的缓解症状,防止关节进一步破坏,维持关节功能,而这些药物主要依赖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改良型抗风湿药物(DMARDs),长期使用难免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

IMG_260

治疗RA的药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虽然一些生物制剂也取得不错的疗效,但仍约有30%的患者在试验中对治疗没有满意的反应,即使达到临床缓解,软骨和骨损伤也继续进展,临床亟需新的替代疗法来缓解疾病进展。

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研究进展

对于RA,或许可以通过永久免疫耐受来诱导炎症缓解,从而达到防止关节结构持续恶化,并修复现有损伤的作用。干细胞组织工程的发展正在为这个挑战性的课题带来新机遇。

1、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RA

MSCs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上调Treg细胞比例、抑制B细胞功能和减少B细胞数量、影响树突状细胞成熟、诱导M2型巨噬细胞产生、抑制M1型巨噬细胞活化等,进而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

这也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有效证实,干细胞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修复,有效抑制病情的发展,从而为干预RA带来了新希望。

IMG_261

MSCs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1) 临床研究案例:

a. 韩国首尔市政府首尔国立大学Boramae医疗中心的Kichul Shin研究者使用脐带血来源的MSCs对RA患者进行了治疗,在单次输注及输注脐带血MSCs后四周内,均没有报告严重不良和剂量限制性毒性。

根据首个面向RA患者1a期临床研究评估了单次静脉输注脐带血MSCs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反映了脐带血MSCs治疗RA具有一定有效性,静脉输注脐带血MSCs可能会为RA患者一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IMG_262

静脉输注脐血源性MSCs治疗RA Ia期临床试验

b.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治疗无效的难治性RA住院患者4例,给予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1次,细胞数为1×10⁶个/kg。输注治疗后3名患者关节肿胀压痛数、血沉及DAS28(4)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过敏、排斥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血常规肝肾功无异常变化。

注:DAS是由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的评估标准,最初为DAS44,即检查44个指定关节。DAS44包括4项核心指标:关节指数(RAI)、关节肿胀数(SJC)、急性期反应物水平(ESR或CRP)、100mm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100mm)。随后在使用DAS44评定标准的过程中发现关节检查时间较长,且发现计算指定的28个关节的肿胀数和压痛数与DAS44同样有效和可靠,于是提出了简化的DAS28评分法。以下是DAS28计算公式及评分标准:

IMG_263

IMG_264

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RA安全性良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难治性RA患者的病情。

c. 解放军323医院王黎明教授在《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发表干细胞治疗RA的文章,研究招募了64名年龄在18-64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治疗中,患者在输注100mL生理盐水后立即静脉注射40mL UC-MSC(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浮液产品(2×10⁷个细胞/20mL),所有患者均维持小剂量DMARDs(改善病情类抗风湿药物)的个体化长期应用。

IMG_26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R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前瞻性I/II期研究

结果UC-MSC细胞治疗1年和3年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检查均无异常,均在正常范围内。

IMG_266

一名68岁男性,1998年被诊断患有RA。2010年,他首次入院治疗。(A)表明他的手无法保持伸直。(B)治疗后3年,已停止使用抗风湿药5年,双手伸展自如,关节周围的风湿结节逐渐变软、消退。

本研究结果说明了UC-MSC细胞联合DMARDs 治疗RA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2、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治疗RA

iPSCs是一种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它们可以通过将成体细胞重编程而得到,避开了使用胚胎干细胞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在RA的治疗研究中,iPSCs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备受关注。以下是一些关于iPSCs治疗RA的要点:

1) 多能性与自我更新:iPSCs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包括软骨细胞和免疫细胞,这为RA中的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提供了可能。

2) 免疫调节:iPSC诱导分化的i-MSCs具备免疫调节能力,能够通过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这可能有助于缓解RA中的炎症。

3) 组织工程与再生:iPSCs在体外可以分化成软骨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用于修复RA患者受损的关节软骨。

4) 疾病模型构建:iPSCs技术可以用来构建RA的疾病模型,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测试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5) 基因工程应用: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膜仿生技术合成的mRNA纳米药物,这种材料具有抗TNF-α和表达PTEN蛋白的作用,为RA的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虽然iPSCs在RA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没有直接提及iPSCs治疗RA的案例,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实现其临床应用的潜力。

3、企业研究进展:

2020年4月10日,北京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新药正式获批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这是国内首个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间充质干细胞产品

小结

综上所述,干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有效性,能够有效缓解疾病疼痛程度,改善骨关节炎症继续恶化程度,相信随着科学家们对干细胞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干细胞终将突破种种难关,克服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骨科疾病,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减轻患者病痛折磨。

返回列表
上一篇:央视:超400+细胞及基因治疗产品已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中国细胞治疗进入狂飙时代!
下一篇:干细胞技术开启骨骼疾病治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