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体干细胞实验室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了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以下简称IDF)公布的糖尿病地图集第10版的数据报告(截止2021年11月8日),糖尿病在2021年导致670万人死亡,也就意味着每5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而在全球5.37亿患者中,中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4亿人,排名第一,大约10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预计至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74亿人。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变化曲线
为何年轻人也会患糖尿病?
简自豪在微博中提到,他之所以患上2型糖尿病,是因为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压力过大、肥胖、饮食不规律和熬夜。事实上,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正是导致2型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尽管2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但环境因素对其发病时间和病情进展的影响更大。
与中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的糖尿病更难控制。他们往往伴有多种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血症和微量蛋白尿等。这些并发症会加速糖尿病的进展,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糖尿病并不是不治之症。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和定期的体检都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其次,现代医学为2型糖尿病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年轻并不等于健康。不过,年轻的干细胞或许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作为最年轻的干细胞之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是治疗糖尿病的有希望的临床策略。
最新干细胞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等人评估了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近日发表在《干细胞转化医学》上。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技术的发展,TIR(Time in Range,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等新指标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它能提供对血糖控制的全面视角,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有关,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连续葡萄糖监测技术的进步,TIR的测量更为简便,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决策依据。
为了进一步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TIR(Time in Range,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的治疗效果,解放军总医院团队开展了一项II期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连续血糖监测(CGM),调查评估了中国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疗效。
在这个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共有73名患者被分配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n=37)或安慰剂(n=36)的静脉输注,每4周输注一次,共输注3次,并随访48周。在主要终点评估TIR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
与基线相比,治疗48周后,脐带组和安慰剂组的TIR和HbA1c均有显著改善。与安慰剂组相比,脐带组在基线后的9周和48周的TIR和HbA1c变化更为显著。脐带组中更多的患者在9周和48周达到了TIR≥70%和HbA1c<7%的血糖控制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因素。数据显示,通过静脉输注的干细胞显著增加了TIR,而如果男性患者OGTT试验C肽曲线下面积(AUCC-Pep)较高,更有可能从干细胞治疗中受益。
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可能是中国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当然,我们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