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麦客新闻
继由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医麦客传媒主办的IBI EXPO 2023 国际生物创新药产业大会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之后,6大分会场同时开讲,各大业内专家针对不同赛道倾情分享干货,场下观众也非常专注,并与主讲人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泽辉生物首席医学官、副总裁贾懿“干细胞适应症的选择要平衡获益与风险,成药的标准和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相较于整个干细胞的发展历史而言,人胚干细胞的发展历史较短。但人胚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包括心肌细胞、胰岛β细胞、DA前体细胞等,可以实现免疫调节、修复生长、细胞分化替代的作用,有潜力治疗退行性疾病、损伤性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等。
近十年来,有130余项多能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在14个国家内开展,研究数量逐步增加。在过去5年中,医药企业发起的研究数量增加1倍。而在未来十年中,大型跨国药企通过与小公司共同开发进入多能干细胞成药研发领域将成为一大趋势,预计会启动更多的多能干细胞药物研发项目。
同时,随着我国相关法规和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干细胞赛道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从2018年至今,CDE批准开展的注册试验多达62个。泽辉生物在今年4月18日获批临床,分别为:开展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II期临床试验和开展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II期临床试验。
贾懿提到,干细胞适应症选择非常重要,一款药物的研发投入往往非常大,而早期选对方向则有助于少走弯路,需要综合评估临床意义的疗效、个人和社会承受的经济负担、不良反应、给药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并且,贾懿为观众详细分析了干细胞药物的临床设计,在讲到治疗机制时,他提到了干细胞明确治疗机制目前仍有一定挑战,而效力可以代表治疗机制并能用于估测临床疗效。
另外,贾懿强调了干细胞成药标准和质量控制非常关键,泽辉生物将会建立专有的细胞库,在关键的节点设置自己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在干细胞药物推向市场的过程中,CMC的工作非常重要。现场提问环节中,对于现场观众普遍关心的致瘤性问题,贾懿表示在5年多的研发中暂未发现致瘤性,出于安全性考虑将会对成品进行充分的试验以及各项指标的检测。最后,贾懿也对干细胞治疗的未来表示期待,也希望泽辉生物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发展。
瑞羿奥纳创始人&董事长杨海涛“创新方法克服mRNA肿瘤疫苗开发瓶颈,mRNA疫苗产业化需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mRNA肿瘤疫苗已然成为mRNA疫苗领域的重要下一站。杨海涛归纳了目前mRNA肿瘤疫苗的研发瓶颈:(1)肿瘤TSA/TAA和新抗原的识别和筛选;(2)mRNA疫苗递送系统的研发与成熟完善;(3)mRNA肿瘤疫苗的临床试验周期长/耗资大;(4)mRNA肿瘤疫苗的深入免疫机制探讨。
其中解决第一大瓶颈是杨海涛重点分享的方向之一,目前的数据表明大多数体细胞突变不能成为新抗原,需要针对新抗原的预测开发一套专有算法和流程。而预测体细胞变异能否产生肿瘤新抗原的关键要素包括基于基因组的个性化免疫治疗中突变肽的选择和验证,从患者肿瘤的基因组测序数据中选择候选新表位,在MHC-l的情况下,在筛选MHC结合,潜在TCR接触和在肿瘤细胞中处理后,假定肽的数量减少>99%,在选择过程中留下来的肽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其免疫原性。
同时,杨海涛还介绍了下一代mRNA疫苗的研发和制备流程和瑞羿奥纳的发展计划。瑞羿奥纳将加强底层核心技术包括半导体纳米芯片高通量筛选癌症靶点与个性化新抗原技术、微流控固相RNA合成技术以及Al+mRNA疫苗药物设计算法的搭建,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重点布局mRNA前列腺癌/乳腺癌疫苗、mRNA CAR-T/TCR-T、mRNA蛋白替代治疗药物,计划将在5年内达成2-4个疫苗I-III期临床批件,3个左右罕见病孤儿药批文,2-3个自身免病FDA批文,5年内科创板或者主板上市,努力成为mRNA肿瘤疫苗的龙头企业之一。
在专题分享尾声,杨海涛表示mRNA疫苗产业化需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厂商、中游生产制造企业以及下游流通运输公司需要克服各自对于环节遇到的挑战,共同助力mRNA疫苗的发展。
圆桌——核酸疫苗的开发机遇与挑战
核酸疫苗的开发机遇与挑战的圆桌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王鹏、斯微生物质量管理中心执行副总裁刘嘉仁、惠正奇医药创始人回爱民、蓝鹊生物副总经理王亚平以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熹共同参加,在王鹏教授的主持下,圆桌精彩纷呈。
针对如何与CDE打交道,让CDE承认mRNA技术是可以成药的问题,刘嘉仁从质量管理的角度上认为一个药品除了疗效外,还需要确保它的安全性和它的持久活性,这与GMP、包装、运输等各方面都相关。CDE对药品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国内mRNA起步较晚,在这一过程中,研究方以及工业界需要寻找多种渠道与CDE进行沟通,同时也与患者进行更好的沟通。在企业转向做肿瘤疫苗后,国家出台了指导原则,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原则进行解读,通过沟通交流来增强对其意义的理解。
王亚平表示除了科学研发外,药物监管可能会受到政策、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并预测如果将来研发出治疗性肿瘤疫苗也可能是欧美先获批上市。同时,国内CDE的评审更加谨慎,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在谈及递送时,陈熹讲解了一种可以用于递送mRNA的外泌体。外泌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同于LNP的是其难以通过体外化学合成手段得到。也正是基于它的复杂性,其成药瓶颈在于工业生产难和副作用问题。不过外泌体有潜力研发口服核算药物,从而简化给药途径。LNP需要精通化学的人去做,外泌体则更需要生物领域的人。王鹏将其幽默比喻为“外泌体像研发重要,LNP像研发西药”。
另外,圆桌紧跟时事,针对Moderna投资10亿美元落地上海的事件各抒己见。回爱民表示,我国的生物制药发展起来差不多20年,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契机在于罗氏、默沙东等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是来分蛋糕的,但同时他们进来也促进这个蛋糕做起来。真正的中国制药业没有外企的涌入发展不了这么快。这次Moderna事件也是类似,我们希望是一个促进作用。
疫情三年多,国外众多家布局mRNA领域的,且真正从mRNA疫苗中跑出来的只有两家企业,说明mRNA技术很难。好学和聪明是中国人的优点,Moderna落地上海,我们希望未来三到五年内国内的mRNA企业能够真正掌握mRNA底层技术,五到十年内在肿瘤疫苗领域有所突破。
另外,有趣的是王鹏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把10亿美元给到在座的各位“,那么三年时间内最想做的是什么?刘嘉仁表示将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王亚平表示可以收购海外因经济原因研发停滞但有潜力的企业,将idea推向市场;陈熹表示将聘请众多博士后研发新技术,并开拓抗衰老领域;回爱民表示始终是一个做药人,将资金投入到团队、技术、设备的建设中,研发出新的药品;王鹏表示将mRNA技术拓展到农业、畜牧业等领域,把上市公司做成500亿到1000亿市值的公司。
随着圆桌有趣又新颖的探讨,嘉宾席引发了一阵有一阵掌声和欢笑。今日的大会随之圆满结束,预计后续的大会仍非常精彩。
参考资料:
1.大会现场嘉宾资料及企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