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到底安不安全?多个国际权威期刊解答!
发布日期:2024-02-21

在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安全性始终是我们考虑的重中之重。目前备受关注的临床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其安全性如何呢?从现有的临床研究中分析得出,输注间充质干细胞非常安全,不存在感染或肿瘤的风险,其引发严重不良事件(SAE)的概率极低,远低于免疫抑制药物。今天我们就通过三组分析数据一起来了解下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

IMG_256

干细胞研究领域权威期刊,600+篇研究文章,证实输注MSCs安全

美国再生医学基金会的Chadwick C. Prodromos、Amir Barmada及Joshua Sharan的研究,发表在2023年的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第18卷第6期上。这是一本在干细胞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的研究都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我们有理由相信其研究结果的权威性。

研究者们使用了PubMed和Google Scholar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静脉注射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进行了广泛的科学文献搜索。涉及的疾病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多发性硬化症(MS)、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强直性脊柱炎、虚弱、自闭症、脑瘫(CP)、糖尿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狼疮、帕金森病、硬皮病、脊髓损伤(SCI)和创伤性脑损伤(TBI)等多种疾病。

此外,研究者还特别关注了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严重不良事件。然而,他们在搜索中排除了一些条件,例如使用造血干细胞或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或者MSCs与药物或手术相结合的研究,以及没有明确定义SAE的研究。只包括以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s)给药途径的研究。

根据他们的搜索和筛选,共有664篇文章满足初步条件。经过进一步筛选,剩下117篇文章被纳入安全审查。在这些涉及数以千计的注射报告中,仅发现两例来自上肢血栓栓塞的SAE,且这两例都是在同一家诊所的肾病患者,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也没有发生肺栓塞。

这个结果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正确执行,MSCs的静脉输注非常安全,几乎没有与其使用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使用MSCs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不必过于担心安全性问题。

IMG_257

柳叶刀旗下杂志:55项研究,2696例病人,输注MSCs安全!

柳叶刀旗下杂志Eclinical Medicine的一篇文章,总结了2012年至2019年的间充质干细胞临床随机试验结果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

该篇文章作者检索了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等来源的随机临床试验信息,探究间充质干细胞在随机临床试验中的几大可能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1)24小时内急性不良反应;(2)感染;(3)血栓;(4)长期事件(死亡率、恶性肿瘤)。

其中研究人员曾经在2012年的时候总结在此日期之前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不良反应,一共包括了8个随机临床的试验,369例病人,确定了发热是唯一与MSC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这次的研究也再次增加了47项随机临床研究(从4914个研究中筛选出来),共计有55个随机临床的研究,包含了2696例病人,是之前研究的升级版。

这些临床研究中的疾病包括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肿瘤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或炎症疾病状态的。细胞来源包括骨髓、脐带、脂肪等

经过综合分析,MSC组发热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较2012年总结时有所降低),MSC组表现出发生血栓/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增加,MSC组死亡风险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情况下,MSC组发生恶性肿瘤或者异位组织形成风险无明显的增加。

最后作者认为:MSC治疗与‍‍无发热急性输注毒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发展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也没有发现MSC治疗与血栓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但MSC治疗与发烧依然有较大的联系,在19个随机临床的试验当中,总计有880例报告发烧的患者,只有6例报告‍病情严重。作者表示审查结果可以为研究人员、临床医生、监管者、病人和家属提供额外的保证,即MSCs的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IMG_258

荟萃分析回顾15年临床试验,62项研究结果,3546名患者,证实安全!

一篇发表在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的荟萃分析,回顾了过去15年的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确定了间充质干细胞给药相关的所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结论显示:长达15年,3546名患者,62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安全!

所有研究中只有2项研究是前瞻性的非随机试验,其余的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范围从临床试验1/2期到3期。其中临床试验数量亚洲排名第一,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北美和欧洲。随访时间从6个月到2年。

这些研究中使用的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分离自骨髓、脂肪组织和脐带。注射剂量范围为4×10^7到1.2×10^9细胞。发现MSC给药与主要不良事件没有密切关系,如血管疾病,荨麻疹/皮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腹泻,死亡或感染。

研究结果表明,MSC治疗可能会引起患者48小时内可能出现短暂发热。同时,MSC注射也可能在给药部位引起不良事件。关于其他轻微不良事件,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与失眠相关,便秘和疲劳相关。而与贫血、代谢和营养障碍、恶心、癫痫发作和呕吐则无关。

总之,现已完成的多项临床研究证实MSC给药与短暂发热和给药部位不良事件有很强的相关性,与其他不良反应无关。

IMG_259

小编总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相信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它必将为解决多种"顽疾"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返回列表
上一篇:2024年1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共受理1款、临床默示许可7款干细胞相关新药
下一篇:直面iPSC成药挑战,与疗效伴生的致命风险--iPSC致瘤性逐渐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