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作为人体的起源细胞,在改善亚健康状态、慢病防治、美容抗衰等方面,具有传统药物不曾见到的独特疗效,被认为是目前人类组织、器官功能再生的唯一希望。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各国在干细胞的临床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2023年9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人源干细胞国家标准《生物样本库多能干细胞管理技术规范》,其中就有明确提及,需要重点关注细胞来源、细胞存活率、细胞生长活性等方面内容。
干细胞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干细胞来源
干细胞的供体来源,主要包括自体干细胞、异体干细胞两类,无论是自体或异体干细胞,年龄、身体状况等,都会对干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
1、自体/异体干细胞
①异体干细胞:细胞来源是除患者自身外的牙髓、骨髓、脐带等组织。
②自体干细胞:细胞来源是患者自身,比如自体脂肪组织等。相较于冷冻又解冻得细胞,鲜活的自体脂肪干细胞具有细胞数量更加充足、临床效果更佳、无排斥反应等优点,但培养成本也相对较高。下图展示了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它的培养性能、增殖能力。
注:
①黄色:血清培养基。
②蓝色:完全“不使用动物和人源性成分”(Animal Origin Free,AOF)培养基。
2、供体的年龄
相较于年轻的干细胞,衰老的干细胞往往会表现出分泌能力下降、活性下降、形态变化、免疫调节能力下降等表现(详见下图)。因而,理论上讲,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年轻的自体脂肪MSC等,优于老年人的自体MSC。
▲图源“PMC”
3、供体的身体状况
除了年龄外,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干细胞,主要包括两方面:
①病毒感染:《生物样本库多能干细胞管理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对干细胞进行真菌、细菌、支原体检测、传染病筛查[包括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肝病毒)等]。我们的邻国日本,对干细胞的监管更加严格,根据厚生劳动省许可的《关于确保再生医疗的安全性等相关法律》规定,细胞入库时,也需进行病毒等相关检查。
②自身疾病:某些自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糖尿病等某些慢性疾病,也有可能会影响干细胞。
干细胞的存活率
干细胞很娇气,需要冻存在-196℃的低温液氮罐中,方能保持其活性。具有活性的干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的干细胞,才能达到修复等预期的效果。一旦干细胞失活,则会影响疗效的发挥。
根据《生物样本库多能干细胞管理技术规范》T/CSCB-0005、T/CSCB-0002的规定,未冻存细胞的存活率需要≥90%,这也需要落实监管政策。
干细胞的生长活性
干细胞的生长活性有多种评定标准,包括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细胞倍增时间等,这些都与“干细胞培养代数”脱不开关系。
理论上,干细胞的培养代数越靠前,干细胞的干性越强。但1~2代干细胞,因存在基因组不稳定、异常核型的比例增高等因素,大多不适用于临床。通常来说,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以3~6代为宜,一般建议不超过10代。
其他影响因素
1、资质专利
专利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研发企业的科研实力;资质则是客观反映一家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证明。
2、监管政策
干细胞作为一项尖端技术,它的采集、制备、体外培养、运输、存储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干细胞的活性和效果。日本作为少数将干细胞获批临床的国家,在干细胞全流程严格监管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日本目前已发布细胞治疗指导文件共128项,针对细胞加工次数、细胞使用情况、干细胞产品及技术监管、风险后续监管等环节逐一进行严格监管。以保证干细胞的安全性及效果。据悉,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类双轨管理模式”,干细胞按照新药和医疗技术分类监管,由“国家药监局”和“卫健委”共同开展。
获批情况汇总
目前已在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批准使用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治疗的疾病汇总如下:
▲数据源自“NCBI”,国际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研究医学部汇总整理
小编寄语
干细胞来源(包括自体/异体来源、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干细胞的存活率、干细胞的存活率、研发企业的资质专利、监管政策等因素可能影响干细胞的活性和治疗效果。因而,建议患者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如果自身存在某些慢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情况,需要在治疗前及时和医生沟通,以免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