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中国首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上海市东方医院1月7日对外发布的消息,该院与士泽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研究,通过人自体iPSC在体外再生健康的神经细胞,用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多例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较细胞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人自体iPSC来源的亚型特化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潜力巨大
帕金森病 (PD) 是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的出现为了解 PD 的致病机制和确定新疗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帕金森病 (PD) 是人类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是由中脑黑质致密部 (SNpc) 中多巴胺能 (DA) 神经元的特定损失引起的。帕金森病的特征是运动症状,例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但也与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抑郁和嗅觉减弱有关。目前,已使用各种方法治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深部脑刺激 (DBS)、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是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
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和单胺氧化酶-B (MAO-B) 抑制剂是用于提高 PD 患者低多巴胺水平的代表性药物。这些药物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长期使用左旋多巴或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可能会因药物耐受性和神经毒性而使患者的症状恶化。
此外,恶心、白天嗜睡和水肿也是这些治疗的可能副作用。深部脑刺激 (DBS)是一种外科疗法,通过将电极插入大脑的运动控制区域,如丘脑底核 (STN) 或苍白球内部 (GPi),进行电刺激来缓解症状。因长期药物治疗而产生药物耐药性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 DBS。DBS 的优点是患者可以减少药物剂量并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电极。由于植入 DBS 的大脑区域也与情绪有关,情绪障碍和躁狂反应等副作用可能会导致精神问题。
目前,上述疗法可能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但尚未找到根本治愈方法。因此,人们正在研究各种治疗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与欧美国家相似。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494万人,几乎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
近年,随着科学家对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方面的深入研究,干细胞疗法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首例受试者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显著增强
目前,临床试验中应用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等。
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吴景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iPSC通过基因重编程将普通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分化出包括多巴胺神经元在内的多种不同功能细胞类型,用于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是一种采用细胞移植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较有潜力的细胞来源。”
国外已有多项iPSC细胞衍生的多巴胺能祖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研究。灵长类动物试验表明,iPSC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是安全有效的,其结果对于细胞移植疗法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此,上海市东方医院与士泽生物公司开展合作,经医院学术和伦理批准,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采用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项目得以确立和实施,为中国首个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项目。
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自体iP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首例受试者为一名多年帕金森病患者,几乎丧失运动能力。团队通过脑立体定向移植的给药方式,将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送达其脑内特定部位——壳核。
“移植细胞通过在壳核定值并分泌多巴胺,补充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细胞的缺失功能,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吴景文表示,患者术后12个月有效性分析显示,其运动功能显著增强,能完成步行、跑步、使用筷子、写字等,每日药物“开期”(即药物有效期)时间延长,“关期”(即药物失效期)缩短,改善约2小时/天。
“本产品为患者自体来源,无免疫原性,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无须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更不需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吴景文补充道。
上海市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同金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中民表示,在团队开展本项目之前,世界范围内,仅有1例国外患者曾采用实验室级别的自体iPSC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并获得积极的前期临床研究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新英格兰杂志。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评估采用人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分析其对个体受试者疗效的影响、成药性及未来临床应用潜力。”刘中民提到,该疗法有可能逆转帕金森病的恶化病程,为我国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增添新策略。